/
/
有人问「丈夫针」的事情,实在突破我的认知,所以连夜查资料……

有人问「丈夫针」的事情,实在突破我的认知,所以连夜查资料……

2025-10-25 16:27:05

640 (9).gif


最近,有一个“丈夫针”(the husband stitch)的说法在网络流传。



传言称:医生为顺产的产妇缝合产后撕裂伤时,会为了增加丈夫的性快感而故意多缝几针,这

多出来的几针就叫“丈夫针”。



640.jpg



这个传言听起来很离谱,但又似乎很真实,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。这种操作是真实存在的吗?





与割礼一脉相承的“丈夫针” 


在网上用中文或英文搜索“丈夫针”,你很可能会找到一篇短篇小说《为丈夫缝的那一针》。


作者是美国作家卡门•玛丽亚•马查多(Carmen Maria Machado),它所属的小说集《派对恐

惧症》2017年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名单。



书中描述到:

640.png


这是一部文风奇诡的小说,分类是“科幻/奇幻”。


然而“丈夫针”的设定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,它与臭名昭著的割礼一脉相承。


在一些极度落后的地区,人们对所有女性实施残忍的会阴手术,只为了确保她们的阴道既能保

持“贞洁”,又能取悦丈夫。


在那种“只有进行过割礼的女人才是合格女人”的社会氛围中,医生也难免成为帮凶。


在这样的背景下,一些医生想当然地认为,如果额外缝针能让阴道更紧致的话,女性就会变得

“更好”。


由此,臭名昭著的“丈夫针”(husband’s stitch)诞生了,它又叫丈夫结(husband’s knot)、

额外缝针(extra stitch)、阴道褶(vaginal tuck)。


在欧美国家,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都有关于这项操作的记载。



幸好,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转变,“丈夫针”早已被妇产科医生扔进历史的垃圾堆。最

直接的原因是:这种做法有百害而无一利。




二,


代医学缝合原则:

原本长啥样,就缝成啥样



如果去询问现在的医生关于“丈夫针”这种额外缝针的看法,绝大多数医生的第一反应大概都是

“荒谬”。


640 (2).gif


首先,缩窄阴道是改变患者生理结构的治疗,未经本人同意而私自操作有悖知情同意原则;



其次,现代医学教育中对于缝合组织的方法有严格的规定,额外缝针的行为不仅很不专业,而

且可能导致严重后果。



缝合的目的是对齐解剖结构、恢复正常功能、促进伤口愈合。



不同组织根据其弹性、活动性、血液供应等具体特征的不同。



对进针的角度、进针点和伤口的距离、缝线之间的距离以及缝合方法乃至针头的形状、缝线的

材质、粗细、打结的方法、剪线的角度等都各自进行了详细的规定。


任何违背操作规范的行为都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,比如缝得太紧可能会使缝线割裂组织;


缝得太密可能会影响血液供应、引起术后疼痛、影响伤口愈合;


缝得太松或太疏则不能有效止血和对齐伤口等。


640 (2).jpg



回到产妇会阴伤口缝合的话题,无论是侧切伤口还是裂伤伤口,缝合时遵循的都是前文所说的

原则。


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的缝合技术对于术后疼痛和远期恢复的影响。



如何让缝线的张力在达到缝合目的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术后疼痛,如何有效预防术后的瘢痕

增生和阴道异常缩窄:


这些都是需要医务人员不断研究和探讨的技术问题。



如果因为“丈夫针”导致了术后的严重疼痛或者其他问题,造成女性的性生活疼痛,那就得不偿失了。




真实的缩窄阴道手术


不少女性朋友感觉生完宝宝以后下面变“松”了,这并不是心理因素作祟,而是真实发生在很多

人身上的变化。


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并不是简单的“缝一针”。


我们的骨盆是个漏斗形状的骨骼,骨盆里的器官如子宫、膀胱、直肠等都由骨盆底部的肌肉、

韧带等组织托住。


整个妊娠期间,不断长大的宝宝和羊水、胎盘等给骨盆底部的组织带来了沉重的负担,盆底组

织被压迫、牵拉、撕裂,不再能稳定地托住盆腔脏器,这就是盆底功能受损了。


盆底功能损伤可以表现为小便或大便失禁,严重时还会出现盆腔内器官的脱垂。


640 (3).png




盆底功能障碍的问题困扰着很多孕产妇,且分娩次数越多,遭遇盆底问题的风险就越高。



好在很多人可以在产后自行恢复,所以妇产科医生本来也没必要多给产妇缝几下“丈夫针”。



如今,“丈夫针”总是和割礼一起被提及,并同样遭到唾弃,除了医学更加昌明的缘故外,也不

能轻视人类文明进步的功劳。



我们应当庆幸,“丈夫针”已经不再是一项常规临床操作。但既然历史上存在过真实的受害者,

旧事被翻出来重提便不见得是坏事。


有些人权不能退让,有些往事不能忘记。



640 (1).jpg